中国智囊风云榜
发新话题
打印

谈谈吐蕃帝国兴衰之借鉴

谈谈吐蕃帝国兴衰之借鉴

首先,在古代的国家中,国际政治的理念非常局限,也没有国际战略学的课程。在文明程度发展低的汉以外的民族政权中,只有匈奴,蒙古,辽金等为数很少的几个政权,因为不但拥有强大的扩张能力,还仰慕和大量吸收汉文化,才会随着崛起过程,对汉文化控制区域产生占领型的要求,而其他汉以外的民族,虽然拥有很强大的武力,但由于与汉文化融合程度低,生活方式和信仰差别巨大 ,他们对汉文化控制区域多没有领土占领要求,也没有占领后的控制能力,最多就是打家劫舍,抢劫些边境城市的物资和人口。其次,吐蕃强大的时间,并不是持续的,而是间断性的,它的内部长期存在着复杂的宗教斗争和政治斗争,对外强大,但内部并不稳固。其三,唐朝在当时,从国际政治的角度看,要比吐蕃和其他汉以外的民族透彻的多,外交策略和外交驾驭能力都在这些民族之上,能利用周边的各种国际关系,解决战略危机和临时危机。其四,长期的敌对,并不单单取决于军事上的硬实力,还要取决于经济硬实力,和外交软实力,以及文化软实力,这几点上,唐朝明显处于优势地位。

下面具体说说,楼主忽略的一连串关键性的历史细节问题。

1、甘肃的河西走廊是唐朝确保北丝绸之路的战略重点

在甘肃周围有几个重要的强大政权,东突厥帝国,西突厥帝国,回纥,羌族,吐谷浑,这几个是实力非常强大的政权,还有塔里木和准格尔一带众多的西域小国,还有中亚和南亚的火土罗,天竺,犍双罗国等一批大大小小的外围国家,这些国家和部落,都需要依靠丝绸之路的物流通 道,而获得贸易上的利益,虽然有时没准有谁都会穷极打劫一把,但各方都对北丝绸之路的国际物流通道具有高度的共识,都还能识得大体。而吐蕃距离北丝绸之路隔着青海,偶有觊觎之心,但驱师远征,打劫小的商业中转城市,根本不划算,攻打大型城池,又缺乏攻城辎重,加之大城守军多,外围又有各民族政权随时可能的驰援,很不容易得手。

2、唐朝趟了一趟浑水,与吐蕃发生大战

吐蕃在崛起中,将吐谷浑击败,控制了青海大部。670年,大唐为了支持吐谷浑,出动十几万大军护送吐谷浑王还青海,噶尔钦陵得到情报后立即调集吐蕃二十多万军队迎战,在青海湖南面的大非川之战中,唐军覆没。从此吐蕃牢固控制了青海湖地区,并进一步与大唐争夺陇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镇,力图取得对丝绸之路的控制权,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676年芒伦芒赞去世,其遗腹子都松芒波结被立为赞普,噶尔钦陵继续掌政。由于噶尔氏家族长期专权,与其他贵族产生矛盾,同时也威胁到赞普王权的巩固,都松芒波结长大后,于695年到698年对噶尔家族进行讨伐,钦陵在青海宗喀地方兵溃自杀,其弟赞婆及儿子莽布支率部众投降大唐,赞婆受封为辅国大将军归德郡王,莽布支先封安国公,后以战功晋封拨川郡王,其后裔世代在大唐担任官职。

3、唐朝对吐蕃的外交攻略

早在7世纪,面对快速崛起和扩张的吐蕃,虽然地处偏远,却开始对丝绸之路产生了战略威胁。加强武备之外,唐朝还展开了大量的积极外交和经贸以及文化交往。

629年,年仅十三岁的松赞干布继赞普位,吐蕃的三大贤君之一。他削平了叛乱,统一了西藏。松赞干布还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他迁都到逻些(拉萨),从此逻些成为西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他参照唐朝的中央官制和府兵制度,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军事制度。为了适应经济和政治的需要,松赞干布时开始采用历法,规定统一的度量衡,依据于田、天竺等文字创造了吐蕃文(以后发展成今天的藏文),又制定了残酷的法律。唐太宗为结好吐蕃,求得西部边境的安宁,遂于十五年(641)将宗室女文成公主许配给他。唐蕃联姻,文成公主的入藏,将佛教和内地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带到了高原,进一步促进了西藏经济文化的发展。

645年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后返回长安,松赞干布派噶尔东赞域宋到长安祝贺凯旋,并献高七尺的黄金铸成的鹅作为礼品。

710年(景龙四年),唐金城公主又携带着锦缯各数万匹、多种工匠以及一个龟兹乐队进入吐蕃,嫁给弃隶缩赞赞普。吐蕃还通过互市,向唐朝购买茶叶、丝绸等物品。

729年(开元十七年),弃隶缩赞赞普向唐玄宗上表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旧唐书?吐蕃传》)说明在唐代汉蕃人民的关系已经不可分离了。

731年赤祖德赞和金城公主遣使向大唐请求“毛诗” , “礼记” , “左传“等,并要求定界互市。

据历史记载,从西元705年至822年,唐朝和吐蕃共会盟八次,其中第八次会盟碑至今仍矗立在拉萨大昭寺前。自贞观四年( 630年)开始,到842年,双方来往共191次,其中大唐官员入蕃66次,吐蕃官员使唐125次。


4、吐蕃内部的宗教与政治斗争

即使是在吐蕃最强盛的八世纪,在对唐朝威胁最大的乞黎苏笼猎赞之世和墀松德赞的时代,由于佛教开始在吐蕃兴盛,并把吐蕃的原始宗教的本教取代,在取代过程中,产生了复杂的政治和权利斗争,本教的政治集团受到了削弱,佛教成为了国教,但佛、本之间的斗争并未结束,历时200余年而不息。这时的吐蕃,才和唐朝有了文化融合的交汇点--佛教,也正因如此,吐蕃在青海和新疆一带的版图扩张中,正是利用的佛教的文化基础,才得以实现。

但另一方面,版图的迅速扩大,以及各种宗教信仰的混杂,对吐蕃的统治集团,需要花很大的资源和人力去管理和适应,并且要去建立起新的国家制度,重新政治洗牌,并要在新兼并的领土上派遣大量的兵力和官员,维持治安,进行管理。另一方面,还要大力兴建寺院,才能从精神上控制新臣服的人民。这些工作,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以及创造性的制度,才能把这一切都打理妥当。

墀松德赞(742-797)为唐代吐蕃三大贤君之一。在位期间,对内实施「崇佛抑蕃」政策,进行****,根绝臣下势凌君上之现象,立佛教为国教,以佛教文化代替蕃教文化,此为吐蕃历史及西藏文明史上划时代之大事。对外则实施扩张国势政策,曾与当时亚洲列强唐、回纥、南绍、大食、天竺等国交战,四面树敌,物力财力军力被大量消耗在漫长的战线之上。

墀祖德赞(750-763),唐代吐蕃三大贤君之一,于815年即位,时年10岁,体弱多病,《新唐书?吐蕃传》记载:“赞普立几三十年,病不事,委任大臣,故不能抗中国,边候晏然。”至唐蕃于穆宗长庆元年(821)开始议和,并签定和盟,其盟约镌刻于《唐蕃会盟碑》。墀祖德赞时期,一方面唐蕃互派使者赠礼不断加强和谈调解。另一方面,派兵争地守卫边界,多次发生激烈的军事冲突。但是,那时唐蕃双方相互没有抗衡的能力,激烈的战争也只不过是为和谈创造条件和方便。《弟吴教法源流》说:“赞普热巴中的“前半先未犯唐边境。后,三部作战未占地,于唐区雅莫塘,冬季三月,战至夏季草绿而和解 。刻日月于名,盟拆。”从这一段记载可以窥见唐蕃之间的关系。立于大昭寺门前 《甥舅会盟碑》的大盟碑是“大蕃彝泰九年,大唐长庆三年,阴水兔年仲春十四日,写碑文 。”这年是公元823年,是赞普墀祖德赞继位9年。会盟碑记载了松赞干布至墀祖德 赞间近200年来唐蕃和亲友的历史,表达了唐蕃不再战争,万代和好的永因誓愿。他在位时期,僧人的权力凌驾于群臣之上,还到了很高的程度,大臣和将军们不满情绪高涨,矛盾日臻兴锐,在王宫高级官员之中发生重大矛盾。



4、842年吐蕃的衰败

9世纪后半叶,由于寺院兴起,占有了大量人口和草场,吐蕃的物资和税收受到严重影响,只能加重税负,于是爆发了席卷吐蕃全境的奴隶平民大起义,吐蕃奴隶制社会全面瓦解。赤祖德赞大兴佛教,并在王朝中重用僧人,甚至把国家大权都交给僧人,引起了贵族们的极大愤慨。于是,他们积极策划灭佛活动。

朗达玛(公元838-842年在位)于公元838年继赞普之位。即位之后,他开始着手吐蕃历史上第二次灭佛运动,对整个吐蕃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冲击。朗达玛被吉祥金刚刺杀,吐蕃奴隶制政权分裂。在佛教兴起和佛本之争中,由于吐蕃上层斗争急速恶化,其自顾不暇,已经不再对唐朝构成真正的战略威胁了。

吐蕃兴衰的借鉴

从上述的史实看,吐蕃帝国是大而不强,或者说外强中干,这个强不是指的军事,而是指的综合国力。这一切的归结,似乎应该归结为宗教信仰的改变与更替,并非是一二十年的时间就能完成过渡。正如佛教大约在东汉传入,直到南北朝时才开始兴盛,历时数百年,其后有几起几落。佛教的传入,使得吐蕃获得了快速崛起的踏板,同时,又对其整个并不完善的政治制度的机体,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致使其在200年中,几度兴衰,最终造成吐蕃帝国的塌陷。

从今天来看当下信仰迷失中的中国,虽然开放了三十年,但渐行渐远的社会主义与渐行渐近的自由经济之间的过渡,对整个社会短期与长期的冲击,应该不是再花三十年,就能彻底消化掉的。古今对照之下,未来的中国,前路依然艰辛而漫长,我辈仍当秉持复兴之历史重任,努力向前。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