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伯虎的真实人生
说起唐伯虎,人们的眼前总是会浮现出民间故事或影视作品中表现的形象:“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浪漫非凡,“三笑点秋香”、“家有九美”等等,总之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十分美好而快乐的形象。其实,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却是一生坎坷,历尽磨难,绝非《三笑》中所塑造的那种戏剧角色。
出身寒门考中解元
唐伯虎(1470---1523),名寅,字伯虎,后字子畏,别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画家、文学家。明成化六年(1470)出生于苏州,其父唐广德是普通的苏州市民,在苏州开了一个小酒肆,其母亲是当地的小家碧玉。由于其父亲经营有道,生意做得还不错,家道还算富裕,使他有机会受到教育。
据说,唐伯虎自幼聪慧过人,过目成诵,很小就熟读四书五经,博览《史记》、《昭明文选》等史籍,闲暇时也学习画山水花鸟。当时文征明的父亲文林常去唐家的小酒肆喝酒,见唐伯虎禀赋和才学过人,决定让唐寅与自己的儿子文征明一起拜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为师。唐伯虎16岁时在秀才考试中夺得第一名,轰动了整个苏州。因才华出众,唐伯虎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被并称为“吴中四才子”,也称“江南四才子”。
唐伯虎19岁时娶当地女子徐氏为妻,两人感情甚洽。他25岁那年,家中遭遇巨大不幸,其父、母、妻、妹在一年之内相继去世,这对他的打击很大,悲痛之余,唐伯虎更加努力读书治学。明弘治十一年(1498),唐伯虎29岁时参加应天府乡试,中解元(第一名),一时声誉鹊起,名震江南,他自己也是春风得意。
进京会试遭牢狱之灾
考中解元后的第二年,30岁大唐伯虎踌躇满志地进京参加会试,路遇同去赶考的江阴巨富之家的公子徐经,两人相谈甚洽,相见恨晚,遂结成莫逆之交。徐经到达京城后,以钱财贿赂会试主考程敏政的家童,得到了试题。徐经文才不行,开考前请唐伯虎帮他写好了文章,而唐伯虎事前并不知晓内情,就帮助他写了文章。毕竟纸里包不住火,此事不久即被人告发。徐经和唐伯虎都锒铛入狱。经过一年多的审讯,案情终于水落石出。唐伯虎虽然不是这次科考舞弊案的主犯,但是他是无法摆脱干系的。唐伯虎虽然被释放出狱,但是经过这番折腾已经是声名扫地,科举仕途已无望了。朝廷革除了他的“士”籍,把他发配到浙江偏远之地为小吏。
因才得名,又因才罹祸,而立之年却惨遭牢狱之灾,突然其来的打击是唐伯虎心灰意冷。他耻于去浙江当小吏,又觉得没有什么面子回去见江东父老,31岁的唐伯虎选择了游山玩水排遣苦闷,足迹遍布浙、皖、湘、鄂、闽、赣等省。
归故里感受世态炎凉
唐伯虎在外面游玩了一年多,银子也花光了,最后只好硬着头皮回归故里。回家后,续娶的妻子已经弃他而去,且卷走了唐伯虎的许多家财。唐伯虎见到此种情况又气愤又恼怒,大病一场。病好了后,他的性情开始大变,一改以前的力求上进,变得破罐子破摔,放浪形骸,狎妓聚饮,纵酒浇愁,一副看破红尘识透世态炎凉的浮浪子弟模样。这样过了几年较为荒唐的日子后,36岁时,唐伯虎续娶患难中的红颜知己沈九娘为妻,随后在苏州金阊门外桃花坞筑屋,取名桃花庵。为了维持生存,他开始卖文卖画,每日挣几个小钱补贴家庭日用开支。
卖文卖画之余唐伯虎逐渐从人生的低谷中走了出来,他不再消沉,决定开始新的生活。此时的唐伯虎由于遭受了太多的打击和挫折,早已对功名利禄心灰意冷,他开始对自己曾经热衷的科考和功名采取了蔑视和对抗的态度,并有意识地在语言和行为上强化自己的“狂诞”形象。他写诗嘲笑那些追求功名利禄之徒:“傀儡一棚真是假,髑髅满眼笑他迷”,自称“此生甘分老吴阊,宠辱都无剩有狂”,凡此种种,很显著地表现出一个脱离缙绅阶层行为范式的市井文人形象。后世产生许多关于唐寅的虚构的传说,也正表明了他的性格存在与市民情趣相契的特征。
唐伯虎晚年精神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