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局势牵动中国车企心
■本报记者 朱志宇
位于埃及首都开罗郊区的吉萨金字塔群和狮身人面像景点,近来游客稀少。当地从事旅游业的商户生意一落千丈。
位于中国重庆的力帆汽车,不得不因埃及局势而改变原先的年度出口计划。负责埃及市场的王超与他的同事们,每日都在查找、浏览关于埃及近况的最新消息。近期他们与埃及合作伙伴的联络有所减少,但对埃及形势的关注度更高了。
随着埃及前总统穆尔西被驱逐下台,这一国家的政局动荡进一步加剧。8月14日早间,埃及安全部队对穆尔西支持者在首都开罗的两处反政府静坐营地实施清场行动,造成多人死亡,成为1952年以来埃及国内冲突中人员伤亡最多的一次。
埃及动荡局势逐渐升级,经济稳定性也随之告急。由于埃及是我国在非洲地区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我国对埃贸易受到明显影响。汽车出口即是其中重要一块。
■无奈拉响暂停“警报”
埃及清场行动发生后,记者连线数家中国车企了解相关情况。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多数与埃及合作伙伴有业务往来的汽车企业,都已暂停相关业务。
长城汽车负责埃及市场的刘锦辉告诉记者,从2011年以来,埃及政局就处于动荡状态,市场不太稳定。“今年斋月前一切都还比较顺畅,斋月期间不稳定因素增多。清场行动使得形势更加紧张。当前我们相关业务都已经延后了,包括车型推出计划、促销活动等。当地经销商正在密切跟踪情况,主要任务就是保证生命财产安全等。”刘锦辉介绍说,现在相关工作人员正在对埃及项目进行评估,预计今年的订单普遍要推迟3~4月再行交付。
力帆汽车的王超无奈表示,今年本来是力帆与埃及当地总代理共同制定的“突破年”,打算根据埃及市场实施一些重点突破项目和品牌推广活动。“年初启动数月后效果非常好,双方都很满意。如今政局出现新波动,商业计划受到影响,不得不暂时停滞。”王超表示,希望形势快速平稳下来,相关工作尽快得以延续。“乘用车出口受挫,销量下滑明显。商用车还不错,预计全年出口量还将有15%左右的同比增长。”江淮汽车国际公司市场部长张义魁对记者说,近期埃及动荡使得当地私车消费大幅减少,而商用车出口因生产、建设需要受影响程度稍小。“目前我们在埃及的销售、服务工作已经中止,后续订单也暂停发运,等形势缓和后再继续。”
在埃及已经设立组装工厂的奇瑞、吉利工作人员,没能正面回应记者的问题,均表示因形势走向不明,近期及后续市场表现还待观察,并将根据局势变化采取应急措施。据记者从外围了解到的信息,奇瑞驻埃及工作人员均已撤回,工厂生产和销售临时中断。吉利埃及合作伙伴Ghabbour 汽车集团因受政治、经济动荡影响,二季度利润同比下滑72%。双方于明年投产吉利车型SC5的计划也存有不确定因素。
■“偏爱”埃及纷纷布局
据了解,埃及是非洲第三大汽车制造国,排名位于南非和摩洛哥之后。受政局动荡影响,近年埃及汽车产销量呈下滑趋势。今年1~4月在形势较稳定的情况下,埃及汽车销量同比上升14%。因看重新兴市场的增长潜力,规避国内市场竞争,中国汽车从2003年起争先进入埃及市场,如今约有20家左右中国车企生产的汽车驶入埃及,也有数家车企在当地建立了组装工厂。
从整体看,虽然进入埃及市场的中国车企数量不少,但出口规模并不算大。领头企业当属奇瑞、吉利。以奇瑞为例,自2005年和埃及DME公司签署合作协议以来,奇瑞已成功在埃及投放A5、东方之子、瑞虎等多款车型。如今奇瑞埃及DME工厂已拥有4条焊装生产线,年产能3.5万辆。奇瑞在埃及的销售网点已超过50家,年销量不到2万辆。
目前大多数进入埃及市场的中国企业,均采用销售代理、分销的合作模式。诸如力帆、长城、江淮等车企,采用这类模式每年出口埃及的汽车数量约1000辆左右。
尽管埃及局势不稳定,但中国车企对这一北非市场颇为看好。这与当地的消费特点有关。埃及车市品牌繁多,但由于埃及是发展中国家,低收入群体占大多数,整体生活水平不高,因此不管是进口汽车还是当地组装汽车,均以中低档为主。中国品牌汽车“物美价廉”的特点符合当地消费需求,出口量不断攀升。
据中国海关信息网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车企共出口埃及1.6万辆汽车,同比增长38%。
■乐观看待市场变局
针对当前形势,中国车企如何看待并将采取哪些应对措施?在记者的采访中,没有一位企业人士对埃及市场的未来表现出消极态度。他们纷纷表示,相信当前的政局动荡是暂时的,虽然不知会持续多久、何时结束,但这一市场的增长潜力很大,绝不会轻易放弃。
刘锦辉告诉记者,对于类似埃及这样存有政治风险的国家,长城汽车已经建立一套规避风险的机制。如,与第三方信保机构合作,转换付款方式等。
王超补充说,经过多年在海外市场的打拼,中国车企已经摸索出一些经验。在出现类似情况时,可以采取中止订单,或增加订单数、减少单次出口量等方式降低风险系数。
张义魁表示,面对这类出口市场,首当其冲的是控制驻外人员人数,保证人身安全。在产品推进方面采取“稳”字策略,切勿冒进。此外,选择拥有一定实力的合作伙伴并与之建立长久的互信互利关系,在遇到外界变化时共同协商采取应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