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囊风云榜
发新话题
打印

参合陂之战的一些历史考证

参合陂之战的一些历史考证

  更新之前,先发一个与下文有很大关系的历史考据性文章,如果大家不喜欢这种学术性的东西,可以略过。

  关于参合陂,当今的历史地理学者有诸多考证,四为心中其实是支持和林格尔说,但这个说法是非主流中的非主流,略过,不说了,这里暂定为凉城县的岱海。北魏道武帝登国十年,公元395年,在“参合陂”的地区,险些亡国的北魏以两万精骑将后燕近十万人马全歼,打了一场转败为胜的漂亮战役。就在此年,北魏还仅仅领有今土默川平原、大同盆地及鄂尔多斯市的部分地区,可数十年后,就已能“饮马长江”,成为南北朝重要的朝代。北魏的崛起,就源于当年发生的参合陂之战。

  一、参合陂战前魏燕关系简述

  魏晋南北朝时,北部中国在前秦的短暂统一后再度分裂,此前被前秦灭掉的各个国家的族人纷纷复国,道武帝拓跋?即是此前代国末代代王什翼犍的孙子,在其即位后不久,便将国号由“代”更为“魏”。而此战与道武帝为敌的后燕,其皇帝是慕容垂,军队主帅是其太子慕容宝。有趣的是,道武帝的祖母正是慕容垂的妹妹。论辈分,拓跋?当称呼慕容垂为舅爷,管慕容宝叫表舅,正是因为有这层血缘,道武帝复国之时,得后燕之力极大,而道武帝复国后,也没少帮助过后燕。但双方并非仅仅是因为这一层姻亲的关系而如此紧密。此时后燕内部有丁零翟氏与之争夺河北,今山西中南部的西燕政权又尽占地利,随时可能越太行东下。后燕要专力对付丁零与西燕,唯一的方法是与北魏结盟,使北魏在后方牵制西燕。这种思路,正与道武帝借助后燕之力进攻为脱离原代国而与西燕联合的独孤部刘显的想法不谋而合。

  但在双方均基本稳定内外部环境后,一山难容二虎,两国的关系开始变得微妙起来。关于两国为何破盟,史家有种种说法,而史书上记载的仅仅是燕国向魏国求马不得便大动干戈。事实的关键,并非在于北魏是否献马,而是献马背后隐含的臣服的意味。后燕在垂涎着北魏丰富的战马资源,而野心勃勃的道武帝也在关注着后燕富饶的领土,此时,两国之间的缓冲势力西燕已被后燕消灭,接界的双方,火拼已迫在眉睫。

  二、参合陂之战

  道武帝登国十年五月,后燕发动对北魏的进攻。按《资治通鉴》,此次战役实是北魏以侵犯后燕的臣属部落的方式而挑起的。得知后燕军队入侵的消息,道武帝手下的谋士张衮向他献计道:“宝乘滑台之功,因长子之捷,倾资竭力,难与争锋。愚以为宜羸师卷甲,以侈其心。”张衮的计策翻译成现代文,其大意无非就四个字:“诱敌深入”

  但是,翻遍《魏书》,我们发现,事实似乎并非如此,而是史家通过造假来美化其中的人物。证据就是北魏很多部落及物资并未及时撤退及销毁,尤其是粮食。

  本来诱敌深入的同时要进行坚壁清野,让敌人缺乏给养,这样,即使反击不成功,也能迫使敌军因饥饿而撤退,这都是古代兵法的通识。但偏偏北魏给后燕的军队留下了一份大礼:在五原,后燕军队缴获了北魏一百多万斛的粮食。

  古代一斛等于120斤,一百多万斛就是12亿斤,按每个兵士一天消耗2斤粮食计算,这些粮食足够慕容宝十万人的部队吃上近两年!即使北魏军队饵敌,也不至于留下这么的粮食供给后燕军队,这明显是在自掘坟墓。

  所以,真正的事实可能并非是史书上的记载。下面,我们推论一下真实情况:在后燕军队进攻之前,曾经被道武帝击败的太悉佛返回了鄂尔多斯高原,道武帝只好亲自前往镇压。正在此时,后燕军队发起了进攻,其战法是通过快速打击的“闪电战”,迅速击跨北魏军主力,从而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也许是道武帝没有料到后燕会在此时发动攻击,也许是他想以空间换时间,并未对后燕军队采取任何军事行动。而后燕在直扑北魏首都盛乐(今和林格尔县)后,发现并没有达到预先的战略目的,便继续西进,直至在五原缴获粮食后方才发现,他们的主要目标竟在黄河南岸。

  战争之初的结果是双方都预想不到的。后燕军队虽没有找到北魏的主力,但却获得了充足的给养,弥补了急行军最难解决的后勤供应问题。北魏主力侥幸逃过了一场失败可能性极大的决战,但他们面临着更为严重的形势,那就是,获得一百多万斛粮食的后燕已能够将“闪电战”变为“持久战”了。

  没过几天,后燕军队便开始四处砍伐木材,准备造船。后燕造船的目的不外有二:一是为了渡河攻击北魏军队;二是用来装运粮食,在古代,对于粮食这种笨重的物资,车运的效率远远不如水运。

  此时,北魏的主力部队已被压迫至鄂尔多斯高原一代,沿河死守。一旦后燕军从一处渡河,分散的北魏军队势必遭到毁灭性打击,国家覆亡指日可待。

  但就在此时,后燕“闪电战”的弱点暴露出来。由于其目标为北魏军主力,其作战思想为“过城不攻”,大量的北魏非主力军队被甩在后方。同时,慕容垂也未利用突袭的效果发动波段攻势,为自己的军队开辟一条后路。当北魏的非主力部队稳下神来,便切断了慕容宝军与中山的联系。

  后燕君主慕容垂此时年老,其子均长。虽然慕容宝已被立为太子,但其地位并不稳固。无论内外,人们对这位太子的评价并不高。北魏出使后燕的拓拔仪就曾评价宝“弱而无威”。面对着一群随时可能夺取皇位的弟弟,这位太子最担心的就是自己能否顺利即位,而即位的关键就在于老皇帝驾崩时,自己能否处在整个国家的中枢??老皇帝的身边。

  慕容宝孤军深入,致使后燕内部矛盾被道武利用。在捕获后燕的信使后,道武令其向慕容宝军传达慕容垂死亡的假消息。由于慕容宝发动渡河战役时遭遇大风,初战不利,加上得不到慕容垂的确切消息,心中焦急,便放弃了歼灭北魏主力的计划。道武帝的心理战取得了成功。

  十月底,慕容宝军烧船,开始退却。当时天气并不寒冷,黄河没有结冰,慕容宝认为北魏军无法渡河,故不派军队沿河堵截。但偏偏十一月初天气忽冷,河冰立合,道武帝迅速率兵过河,向后燕军发动追击。六天后,北魏在参合陂发现了退却的后燕军队。

  《晋书》卷一百二十三《慕容垂载记》记载了参合陂之战的整个过程:(慕容宝)还次参合,忽有大风黑气,状若堤防,或高或下,临覆军上。沙门支昙猛言于宝曰:“风气暴迅,魏军将至之候,宜遣兵御之。”宝笑而不纳。昙猛固以为言,乃遣麟率骑三万为后殿,以御非常。麟以昙猛言为虚,纵骑游猎。俄而黄雾四塞,日月晦冥,是夜魏师大至,三军奔溃,宝与德等数千骑奔免,士众还者十一二,绍死之。

  后燕军并非没有提防北魏军的追击。但观慕容宝派慕容麟殿后之举,二子心中实是各怀鬼胎。慕容麟是慕容垂的小儿子,也是慕容垂众子之中最善于作战的。但慕容麟一向很看不起慕容宝,想取而代之;而慕容宝也清楚,自己一旦即位,肯定指挥不动这个弟弟。

  慕容宝此举原意大概是,北魏军若发动追击,则负责殿后的慕容麟恰好可当一替死鬼,为自己赢得备战或逃亡时间;若北魏军没有追来,将这个奸诈负气,有谋位野心的弟弟放在后面,也可防止其在自己之前进入中山城,做出不利于自身的动作。

  而慕容麟得此差事亦不是不乐。作为能征善战的将军,他应该能够判断,北魏若追击,目标必是后燕主力,自己身在游军反比身在大营安全,且失败罪责将由慕容宝单独承担。若无追击,自己还能获得殿后之功。所以,慕容麟接到殿后重任后“纵骑游猎”,丝毫不以胜败为心。

  北魏参合陂大捷虽则建立在慕容垂二子勾心斗角的基础上,外部气象条件也不可忽略。所谓的“大风黑气,状若堤防,或高或下,临覆军上”以及“黄雾四塞,日月晦冥”,并非是史书对封建迷信的描写,以笔者之见,这正是沙尘暴的特征。

  北魏军队利用此一气候特点,加上己方熟悉地理的优势,在夜间绕过后燕断后部队,将慕容宝主力包围。天明,北魏军已在山上布好阵势,向山下背水结营的后燕军发动攻击。由于丧失地利加上敌情不明,后燕军大乱,未能组织有效抵抗,将士四散而逃。最终,这场战役以北魏的胜利告终。

  三、参合陂之战的后续及影响

  北魏获胜后,道武曾想将参合陂一役的俘虏发放衣粮后放回。道武未必心存好意,其真实意图大概是想利用这些俘虏实行心理战,好“乘胜席卷南夏”。但道武的这个想法遭到他表舅王建的反对。

  《魏书》卷三十《王建传》:建曰:“慕容覆败于此,国内虚空,图之为易。今获而归之,无乃不可乎?且纵敌生患,不如杀之。”太祖谓诸将曰:“若从建言,吾恐后南人创?,绝其向化之心,非伐罪吊民之义。”诸将咸以建言为然,建又固执,乃坑之。太祖既而悔焉。

  参合杀俘带来的负面影响极大。其后北魏围攻中山城久而不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后燕军对北魏杀俘的恐惧感。这种杀俘行为,严重拖慢了道武帝时北魏统一河北地区的脚步。

  参合陂战前的北魏,不过是那个混乱的时代中一个不起眼的国家。但凭此一役,消灭了后燕军队的大部分主力。此后,尽管后燕实力仍较北魏强盛,但参合陂失败的阴影始终笼罩在其军队之上,造成了“畏敌如虎”的心理。而相对弱小的北魏,尽管之后也没少吃后燕的败仗,但均非决定性战役,己方在气势上始终胜对方一着。凭借着战胜之威,北魏终于拿下了后燕的河北,并将后燕拦腰拆分成北燕与南燕两个新的国家,再也无力与北魏抗衡。

  而这一战,也为北魏从一个弱小的国家崛起成为北部中国一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北魏经过乾壁之战,击败了北部中国唯一能与北魏匹敌的后秦,历史上南北朝的格局正式奠定。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