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囊风云榜
发新话题
打印

中东乱局考验中国“走出去”战略

中东乱局考验中国“走出去”战略

新华网

2011年初以来,中东北非地区多个国家发生大规模抗议活动。突尼斯和埃及政权更迭,利比亚陷入内战,也门、叙利亚等国街头冲突持续。中资企业在该地区生产经营活动受到较大影响,其中在利比亚的多家中资工程建设公司因为当地骚乱而蒙受重大财产损失,人员大规模撤离。尽管埃及、突尼斯等国的动乱已经逐渐平息,但当地中资企业仍未走出安全阴影。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走出去”战咯促使大批中国企业到国外进行资源开发、工农业生产,以及承揽工程建设项目。而这次中东北非地区的大规模政治动乱再次提醒走出国门的中资公司,如何在复杂多样的投资环境里生存发展,如何在风云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保障企业和员工的人身及资产安全,已经越来越需要深入地思考。

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

在埃及的中资企业因反政府抗议活动绝大部分都停产了半个月,现在虽已经陆续恢复生产,但埃及市场因骚乱变得疲弱,工厂生产尚未恢复到原来水平。一些中资公司表示,他们计划中的新项曰面临延迟,项目工程款被埃方拖延支付。

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埃及代表处总代表、埃及中资企业商会会长马宏对本报记者说,埃及政局动荡对中资企业的影响很难单从量上计算。埃及“革命”之后,中资企业停工一到两周,项目执行受到一定影响。他说,过去埃及最大的特点是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全,这对投资很熏要,但未来埃及局势不确定因素依然不少,大部分准备来投资的中国企业持观望态度。

埃及泰达投资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代新说,在埃及发生大规模反政府抗议活动以来,中埃合作的苏伊±工业园区内的26家中资企业生产、经营和销售正陆续恢复,但面临一些问题,如清关滞后、部分销售渠道中断、订货减少、以前积压的客户欠款追偿困难,同时由于国内发货商担心埃及局势变化,企业从国内的原材料进口也有一定困难。另外,受埃及国内要求增加工资呼声的影响,苏伊士工业园区内6家企业的工人闹过罢工,要求增加工资。这些企业已经给员工增加了12%至18%的工资,这也给今后的生产增加了运营成本。

安全评估成首要课题

中东北非各国政治动荡令当地经济和人民财产遭受巨大损失,同时也给在这里投资的中资公司上了一堂风险教育课,企业认识到在考虑“走出去”的诸多问题当中,安全问题成首要问题。

中国驻埃及大使馆二秘陈平对本报记者说,中国企业“走出去”应切实对境外安全问题提高认识,加强安全风险评估,要把安全防护方面费用计入项目成本,建立安全成本核算制度,做到境外安全管理和业务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特别是在一些安全风险比较大的地方开展业务,应当清国际上的一些专业安全咨询机构提供评估和专业咨询服务。

他说,企业要建立健全境外安全防范和处置机制,定期排查项目安全隐患。企业还要为外派人员购买人身安全意外伤害保险,在工作生活区域配备必要的安全保护设施,雇用有防护能力的当地保安,增强安全防护能力。企业还应建立应对境外安全、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应急机制,加强境外安全教育和培训,制定境外外派人员的行为守则,包括行动范围、人员交际以及出现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法和联系方式等。

巴基斯坦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据点。据了解,中国在巴目前有 100多个项目,中方人员接近1万名。记者了解到,中方在巴一些比较大的合作项目,在签订合同的时候,有专门一项就是针对安全问题的,比如巴方会提供多少警察来保障项目和人员安全,费用由谁来出等。

中国葛洲坝集团在巴控克什米尔地区修建的尼勒姆?杰勒姆水电站,是巴基斯坦在建的最大水电项目,被称作 “巴基斯坦三峡工程”,目前有500多名中方工程人员在施工。为确保安全,巴方派出200多名警察来负责安保工作。中方人员外出,都有持枪警察陪同。记者曾在首都伊斯兰堡街头看到,该公司两名女员工到首都出差,在商店买东西时,两名警察处处随行,进行贴身保护。

在巴基斯坦北部进行喀喇昆仑公路改扩建工程的中国路桥公司在安全方面也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负责安全事务的石连起对记者说:“我们明确规定不准中方人员参与当地的政治、宗教纷争,中国人外出时必须有至少一名持枪警察陪同,违反规定就要受到处罚。”

需积极融入当地社会

走出去的中资企业往往面临复杂的投资环境,这就要求它们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考虑社会效益,注重社会责任建设。它们必须严格遵守所驻国家的各项法律和管理制度,尊重当地人民的宗教和风俗习惯,处理好与当地民众的关系,履行社会责任,通过为东道国培养人才、扩大就业、为当地修路、建学校等公益事业以及为环境保护作贡献等,争取当地社会的广泛理解和支持,塑造在当地的良好企业形象,积极融入当地社会。

“在阿富汗开展项目投资,安全危险天天存在。我们有人开玩笑说,在这里开矿既要是技术方面的专家,得当企业家,还要当军事家、政治家,是比较复杂的一项工作,”中冶集团铜锌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邹建辉日前在喀布尔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我们从一开始的原则,就是要给阿富汗政府和人民带来利益,要造福当地、实现双赢。”

该公司参与投资的艾娜克铜矿项日总投资超过30亿美元,是阿富汗有史以来最大的外国投资项目。“逢年过节我们就请附近部落的长老来营地聚会,他们说, ‘我们祖祖辈辈在这里,但政府经常换,所以你们只要对我们好,就没有任何问题’,”艾娜克营地的中方人员对记者介绍说。这些长老们的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阿富汗的现实,而公司显然也认识到,和当地老百姓的良好关系与铜矿周边的军警一样,是项目的重要安全保障。

埃及珞珈实业公司总经理王虎对本报记者说,每年穆斯林宰牡节期间,公司在埃及的每个工厂都要宰牛,分发给附近居民,通过这些赢得当地人的信任。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埃及项目总经理高洪斌说,埃及动乱期间,当地部落头领派了 20多个人保护工地,使工地设备没有被抢,防止了工人闹事,这得益于公司平时与当地村庄的部落建立的信赖关系。公司平时每逢该部落村里人结婚、去世等都要派人参加,看望出现交通意外的工人家属等。公司还准备为当地修建一所学校。这些平时建立起来的当地人脉关系在紧急情况下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土化建设不容忽视

除了要和当地政府和老百姓搞好关系,中国企业“走出去”要真正融入当地社会,就一定要注重投资的本土化问题。

艾娜克铜矿全面开工后,将为阿富汗带来至少3700个直接就业岗位。“当地长老们旱就放话说,艾娜克应优先雇用卢格尔省百姓,”当地媒体人士阿卜杜勒说, “显然,当地百姓也意识到了铜矿将带来的好处,他们将成为铜矿的志愿安保人员。”

在巴基斯坦的中资企业主要开展修路架桥、建水电站等大型工程,它们招聘了大量当地员工,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在喀喇昆仑公路改扩建工程和尼勒姆?杰勒姆水电站,多的时候都有2000多名本地员工。中方不但雇用基层工人,还招聘管理层,用当地人管理当地人,大大减少了交流中因文化、宗教信仰不同而产生的不必要麻烦。

本土化也是中国移动巴基斯坦分公司辛姆巴科拓展业务、规避风险的基本策略。作为移动运营商,该企业必须一个一个争取用户,才能占领市场,因此,辛姆巴科的员工需要跑遍巴基斯坦全国,深入到最基层的街道、村庄去进行市场推广。由于语言、文化、安全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员工深入异国的基层很不方便,因而本土化策略成为必由之路。目前辛姆巴科的中国长期员工仅9 人,短工5人,雇用的巴基斯坦正式工 800人,临时工1700多人,共2500多人。

“走出去”模式期待创新

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一项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中东和非洲,有着资源、廉价劳动力和市场方面的优势,同时缺技术、资金和人才,在这些地方投资仍有巨大潜力。但此次中东北非的动乱再次促使中资企业思考调整未来“走出去”的模式。

埃及泰达投资公司副总经理韩瑞华说,中国“走出去”企业通过工业园区的形式投资创业,具有一定优势,代表中资企业与当地政府谈判时能扩大话语权,同时,企业集中有利于管理。与此同时, “走出去”的企业应在技术、管理、资金和市场等某一方面拥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还要加强企业自律,在当地树立诚信品牌形象,保证产品和服务的品质。

中国驻埃及大使馆经济商务处马建春参赞认为,认真研究局势,适时进入,稳妥推进,对中资企业“走出去” 并取得成功尤为关键。

马建眷说,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成本日益透明化,输出劳务将来会逐步减少,今后到这些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工程承包方面更多考虑以成熟技术和成套设备作为承包的主力,发挥中国企业优势,在承包工程结构里面更多体现技术含量。这或将成为中国企业在这一地区的未来发展方向。(本网驻开罗记者 李来房 伊斯兰堡记者 田宝剑 喀布尔记者 章建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