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囊风云榜
发新话题
打印

帮助埃及,为阿拉伯世界“固本”

帮助埃及,为阿拉伯世界“固本”

  紧接着巴黎爆炸声浪,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次会议如期在土耳其举行,这也是G20峰会首次在中东国家举行。
  近年来,因“阿拉伯之春”在利比亚、也门、伊拉克、尤其是叙利亚所引发的“阿拉伯之殇”,已经给人造成某种思维定势:“中东”的关联词就是“流血”与“恐怖”。但中东国家并非到处险象环生,20国首脑愿意齐聚土耳其城市安塔利亚,表明这里很安全,虽然一个月前在首都安卡拉发生了恐怖爆炸。同理,在埃及人烟稀少的西奈半岛上空,俄罗斯民航客机遭恐怖暗算,但其他城市生活如常。

  因此,当G20峰会这一全球经济治理重要平台移至中东时,是否可以带来一个新的视角?那就是,当政治治理一时难以在中东取得进展,经济治理是否能够给这片土地带来一个和风细雨的发展环境?以国家发展、人民安康的正能量消弭由地缘政治、教派分争带来的对立和仇杀?

  中国人也许很容易对这一问题给出答案。如果把结束流血冲突看作“攻邪”,那么,培育一个稳定发展环境就是“固本”,本固而邪易消。那么在中东尤其是多灾多难的阿拉伯世界,人们对此是否理解?答案是肯定的。

  2014年,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所举办的一次研讨会上,中国外交部前副部长、阿拉伯问题资深专家杨福昌说了这么一番话:我所见到的阿拉伯朋友都对我说,埃及好了,阿拉伯世界才会变好,希望中国朋友帮帮埃及。

  短短数语传递出四个信息:阿拉伯民众把埃及当成阿拉伯主体;盼望埃及好起来;寄希望于中国帮助埃及;埃及走上康庄道后将起示范效应。四个信息中,固本祛邪的脉络清晰可见,而中国被视为固本的重要推力。

  两年前,埃及主流媒体《今日埃及人报》以整版篇幅刊登对我国阿拉伯问题专家朱威烈教授的专访,着重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经验中重要一条:处理好稳定、发展、改革三者的关系。朱威烈认为,中国三十多年来的经验对阿拉伯国家“是管用的”。

  几天前《光明日报》一则报道似乎印证了这一观点:埃及民众说,埃及总统塞西去年访华对“中国速度”留下深刻印象,回国后下决心学习中国模式。

  塞西执政后,在改善民生和维稳治乱两方面扎实推进。

  改善民生方面,埃及政府2015年采取了以下措施:一、预算比上一财年增加25%。二、优化食品补贴,提高民众接受补贴的可选择幅度。三、取消燃油补贴,节省下这一原先主要由私车车主获益的支出,用于贴补中下层民众购买石油产品及用电消费等支出。四、开展扶贫救助行动,在最贫穷地区推行名为“补偿”和“行动”的两项扶贫计划,一年惠及50万家庭,争取三年惠及150万家庭。

  维稳治乱方面,2014年初塞西成功推动宪法改革,禁止宗教组织建立政党,此举首要目标是遏制穆兄会,长远目标是防止教俗之争、教派冲突把埃及推入动乱深渊。今年8月,埃及“反恐法”在塞西推动下获得通过,政府得以排除国内外反对势力干扰,专心致志反恐制暴。

  上述两方面进展获得大多数埃及民众认可,并为可能到来的“中国推力”夯实了民意基础,加固了安全阀门。

  随着新苏伊士运河8月正式开通,埃及政府计划在新运河沿线建设“苏伊士运河走廊经济带”。据有关专家介绍,相对于埃及其他地区,这片区域将具有“三高”特征:安全系数高,国际化程度高,合同履约率高。可以预见,只要埃及政策到位,实力雄厚的中资企业必将积极参与该经济带建设,与国际社会一起,让埃及的“治”,在消弭阿拉伯世界乃至欧洲的“乱”中发挥切实作用。

  唐见端(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智库理事会理事)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