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囊风云榜 首页 > 免费数据 > 行业数据 > 正文 返回 打印

2007年上半年我国西药制剂出口呈现三大特点

2007-09-12 11:23:50   报告业务: 010-65667912

今年,世界经济稳步增长,全球范围内宏观经济环境进一步优化,国际市场需求旺盛,从而加剧了对中国医药保健品的需求。同时,中国经济环境也不断改善,继续保持了强势的增长态势,使得医药保健品出口额快速增加。

近日,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西药部对我国几大重点产品的进出口情况进行了汇总分析后认为,我国医药商品进出口形势喜忧参半――

2007年上半年我国西药制剂类商品出口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但其量增价减的隐患不容忽视。

我国青霉素工业盐出口在经过前几年的产业整合之后终于进入新一轮景气周期。继2006年青霉素工业盐出口态势回暖,2007年上半年,青霉素工业盐出口量价持续双升,尤其是出口价格大幅飙升。

扑热息痛是目前世界医药市场上主要的解热镇痛药和畅销时间较长的普药之一,是我国仅次于维生素C的第二大西药原料药生产品种,但目前面临着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下降的尴尬局面。

肝素作为我国第一大生化药出口品种,市场需求十分旺盛,出口保持良好增长势头。随着肝素国际市场需求大增、我国肝素出口方式逐步升级,预计今后几年我国肝素产品出口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据海关统计,2007年上半年,我国西药制剂类商品出口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累计出口18.19万吨,同比增长61.94%;出口总额3.44亿美元,同比增长38.37%。

上半年我国西药制剂出口呈现三大特点:

来料加工贸易比重上升

上半年,我国西药制剂一般贸易比重略有下降,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贸易比重已接近三分之一。

2007年上半年,我国西药制剂类商品一般贸易方式出口额是2.26亿美元,同比增长35.61%,占我国西药制剂类商品出口总额的65.76%,比重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来料加工贸易额达0.7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7.18%;进料加工贸易额为0.2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5.28%,这两种贸易方式的比重已达30.5%,接近我国西药制剂出口额的三分之一。

合资和独资药企领军出口

广阔的市场潜力和较大的成本优势吸引了众多的跨国制药公司到中国投资,合资和独资企业已成为中国制药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优势,合资和独资医药企业成为我国西药制剂出口的领军企业。2007年上半年,我国共有829家企业出口西药制剂,出口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40%是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天津武田药品有限公司、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分列西药制剂出口前两名。出口排名前20家企业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44.27%,集中度同比下降了5个百分点。

另外,外商投资企业的药品是按照国际主流市场的质量标准生产,而且这些企业有完善的国际营销渠道,以这些企业为主的我国西药制剂出口的主要市场大都是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2007年上半年,我国西药制剂类商品共出口到153个国家和地区,分列我国西药制剂出口前三名目的国和地区分别是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地区,其出口额占我国西药制剂类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29%。由于我国本土制药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弱,少有自主专利药,产品多为仿制药,所以出口市场主要是非洲、亚洲等地,尼日利亚、巴基斯坦、菲律宾、越南、印度、苏丹和土耳其分列我国西药制剂类商品出口第4~10目的国。出口额增长较快的目的国有几内亚(比绍)、布隆迪、阿塞拜疆等国。

出口制剂量升价降

2007年上半年,我国西药制剂共出口18.19万吨,同比增长62%;出口金额3.44亿美元,同比增长38%;平均价格1.89美元/公斤,同比下降14.55%,呈现明显的量升价降形态。

上半年,我国西药制剂对印度、苏丹等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量较大,其中,对印度出口增长超过30倍,但平均价格却下降了95%;对苏丹出口增长了3倍多,平均价格也下降57%。位列我国西药制剂出口金额第1、占我国西药制剂出口29%的“其他已配定剂量的药品”的出口平均价格下降23%;位列第2、比重高达17%的“含其他未列名成分混合药品”的出口平均价格下降达59%。排名我国西药制剂出口金额前10位的品种,70%的出口平均价格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由此可见,西药制剂出口价格普降和向相对低端市场出口的激增,引起了出口高低端产品的比例变化,是形成上半年西药制剂类商品出口量升价降的主要原因。

上半年,也有一些西药制剂出口价格大幅飙升,如“已配剂量含有青霉素或链霉素药品”出口平均价格大幅增长45%;“其他已配剂量青霉素制剂”出口平均价格也上升16%。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制剂品种的原料药价格因为环保、市场供应偏紧等原因价格大幅上扬,导致制剂生产成本增加,促成出口价格上涨。

出口短板不容忽视

总体来看,2007年上半年我国西药制剂类商品出口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但其中的隐忧也不容忽视:一是大部分企业缺乏核心竞争优势,不仅无法与国际跨国制药公司抗衡,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也处于劣势,进军高端市场尚无明显的成效;二是原料药价格上涨和出口价格普降的双重压力进一步压缩了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对企业的发展后劲将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三是800多家企业从事西药制剂出口,很多不是专业药品经营企业,难以全面保证出口药品质量,在国际市场假药猖獗、部分国家和媒体对我国出口药品质量质疑、炒作的环境下,维护我国西药制剂商品出口的质量、信誉存在隐患。

药品事关使用者的生命和健康,确保出口药品的质量是政府、行业和企业的共同责任。针对近一时期频频出现的药品质量问题,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既强调了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的诚信和质量责任,也强调了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同时也强调了行业组织的行业自律和监督职能。切实贯彻好国务院的特别规定对于确保我国西药制剂类商品出口的质量和信誉至关重要,只有以经营资质限制来提高出口经营企业素质,以多部门协同监管、企业强化自身来保证药品生产质量,以行业组织的行业诚信建设和行业自律来规范药品出口经营秩序,我国西药制剂类商品出口才有持续快速发展的保障。

中研网讯



/hongguanshuju/xingyeshuju/2007-09-12/50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 中国智囊风云榜版权所有 京ICP证 060547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