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p.sitename--] - 网站首页―中恒远策―工业品渠道调研专家 | topo100.com
繁体中文 | 关于我们 | About Us

小灵通:定位改变命运

推荐指数 关注度: 报告业务: 010-65667912


UT斯达康已经连续17个季度打破华尔街预期,创造了在电信低迷时期的成长奇迹,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企业之一。然而,公司赖以发家的“小灵通”,正是不少企业当初不屑为之,如今疯狂追随的产品――一个在日本遭到失败、被认为是“落后的通信技术”,被吴鹰和他的伙伴们带到中国,却由此抓住了一座金矿。

“低端移动电话”还是“无线接入网”:成败一念间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移动从中国电信拆分出来,昔日的电信霸主开始进入移动电话用户连年累增、固定电话业务被严重分流,增长速度持续下降的痛苦折磨时期。固网运营商在移动业务上的发展真空,给了“小灵通”涉足固话网的机会。

起源于日本的PAS(个人无线连接)技术虽然在日本遭到失败,但吴鹰认为这属于运营的失败,而不是技术不好―他们将PAS定位为低端移动电话,结果,高昂的移动服务器成本及其他一些因素使其遭到失败。“如果把PAS视作固定电话的补充,把它定义为‘无线接入网’,那么它低成本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

自信“商业感觉很好”的UT斯达康(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吴鹰从这项技术中看到了机会。他认为可将这种技术用于本地无线通信――90%的人在90%的时间内只在本地范围活动,通讯需求不用全球、全国甚至全省,只要本地就够了。

1998年,他们开发出“PAS无线接入系统”,作为接入到固定电话交换机的“无线市话”,在中国市场率先推出。中国电信迅速地意识到,这种“类无线通信”业务为其进入蓬勃发展的无线通信市场,开了一扇后门。于是,中国电信开始以“小灵通”为商标推广这种业务,并且把价格压到普通大众可以接受的程度,从而大打“价格牌”。接下来,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小灵通”如何凭“农村包围城市”的游击战,在全国各地攻城拔寨的故事。

从亮相到现在,关于“小灵通”的合法性、技术是否落后的争议不绝于耳,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家公司曾经联手抵制小灵通进入移动通讯市场。最后,三家达成协议,小灵通可以在全国各地开展业务,不过,不能够进入大城市。但是这一限制,并没有能持续太久。小灵通在各个省区站住了脚跟,紧接着便按照“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进军大城市。而UT斯达康的销售额却已翻了10倍以上,跻身世界十大电信设备制造商的行列。

这个奇迹的发生是偶然的吗?不少人认为,小灵通能够占领市场,并不是因为技术上的优势,而主要是因为并不太明朗的政策边界以及中国电信对中国市场娴熟的运作。但是,如果没有吴鹰及其团队的冒险精神及对机会的精准把握,这个奇迹可能永远不会发生。

国际化能够延续小灵通的“奇迹”吗?

UT斯达康凭借谁也没放在心上的技术和产品创造了业内奇迹,但“风景”永远不会这边独好,不但各地诸侯纷举“灵通”大旗杀入市场,其价格上的优势也在移动运营商的步步紧逼下日渐失去,任何企业难有两次以上的幸运找到独一无二的产品,UT斯达康未来发展之路深受考验。

小灵通受人青睐的主要原因是资费低:每3分钟两角,月租费15元,单向收费。尽管它不能漫游,但对于大多数收入不高的平民百姓来说,是最省钱的无线通信工具。对于运营商来说,小灵通为他们带来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已成为中国电信新的增长点。更重要的是,小灵通占领市场使得电信业不断改善服务和引进新技术,甚至会迫使电信运营商把过高的移动通信资费降下来,而资费上给小灵通所带来的冲击,则可能是致命的。

事实上,自2000年UT斯达康在Nasdaq上市后,借国际资本之便就开始大举收购,目前已先后在全球进行了多起并购,在宽带接入和移动通讯两个关键领域埋好技术和客户资源的伏笔。

吴鹰坚信“在保持自身成长的同时,兼并是帮助UT斯达康迅速打开全球市场的最好办法。”2003年在UT斯达康近20亿美元的收入中,就已经有15%以上来自中国以外的市场,但直到2004年初,UT斯达康才第一次正式提出把发展中国以外的市场作为公司未来几年最重要的战略之一,吴鹰将这―战略称为“国际化”。 UT斯达康的目标是,目前自身内部成长始终保持每年25%左右的速度,在保持公司内部自身不断增长的同时,通过收购和兼并,开拓更多的国际市场,实现产品和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到2005年,来自中国以外市场的收入能达到全部收入的一半。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用户评论
验证码: 智囊风云榜 匿名发表(无需注册)
如果还没加入中国智囊风云榜,欢迎加入
    ※ 评论注意事项: 您的评论将在管理员审核后才会显示。 不是智囊风云榜会员或未登陆发表评论,评论人名字显示为匿名。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中的任意内容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年鉴光盘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 中国智囊网版权所有 京ICP证 1200254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