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p.sitename--] - 网站首页―中恒远策―工业品渠道调研专家 | topo100.com
繁体中文 | 关于我们 | About Us

低调缔造神话

时间:2007-12-24 11:25:25  推荐指数 关注度: 报告业务: 010-65667912

(文章节选自作者出版作品《搜主义-Google持续成长的秘密》)

一个人很难同时赶上两次浪潮……此时不行动,那就太晚了。
―― 保罗•艾伦
《商业周刊》每周都会推出过去75年最具创新影响的系列人物报道,他们来自科技、管理、金融、市场等行业和政府部门。2004年12月的一周,《商业周刊》推出的是以搜索引擎点燃互联网搜索革命的Google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与任何高科技神话一样,主人公是故事的关键要素。尽管Google两位技术出身的创始人格外低调,但是,没有人会否认是他们缔造了这个神话,并且赋予神话核心的内涵。
Google的建立可以算得上是硅谷传奇的新一代版本。佩奇与布林从小就沉迷于计算机技术。对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的孩子来说,这段经历与别人有很大不同。
谢尔盖•布林出生在前苏联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的父亲迈克尔是一位数学家,曾经在前苏联的计划委员会就职。1979年,布林刚好5岁,全家移民到了美国,从此布林开始了美国式的成功历程。据说,移民的原因是由于前苏联对犹太人实行歧视政策。“用数据证明苏联人的生活水平比美国人高得多,这就是我在苏联工作时期的主要内容,可事实是又是如何呢?”迈克尔说。
到美国后,迈克尔在马里兰大学的数学系谋得了一个教书的职位,直至今日。而布林的母亲则是美国宇航局的一名专家。
实际上,布林的祖父也是一名数学教授。所以,迈克尔曾经希望他的儿子布林能够和他一样沿着父亲的足迹成长。迈克尔说:“除了我自己的乏味工作之外,我离开苏联的原因之一也是为了布林的前途。我并没有考虑过布林会成为一名企业家,我只是希望他能像我一样成为一名教授。”
由于自小受到家庭的熏陶,布林的数学天赋自幼年时期就开始显山露水,他同时还对电子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尚在读小学一年级时,布林就做了一件令其老师大为吃惊的事情:向老师提交了一份有关计算机打印输出的设计方案。那时候,计算机还刚刚开始在美国普通家庭出现,而布林的老师甚至看不懂学生的方案。
中学毕业后,布林进入马里兰大学攻读数学专业,由于成绩杰出,布林在取得理学学士学位后获得了一个奖学金,随后进入斯坦福大学。在斯坦福大学,这位数学天才再次得到教授们的重视,校方允许他免读硕士学位而直接攻读计算机专业博士学位。
布林终究没有沿着父亲规划好的路走下去。他在斯坦福大学遇见了同窗好友拉里•佩奇,并一起创建了现在如日中天的互联网搜索引擎Google。
跟布林的移民身份不同,佩奇在芝加哥长大,他的父亲是密歇根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直到现在,佩奇还一直认为自己从事这个行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父亲的影响。6岁,佩奇就喜欢上了计算机,并拥有了第一台个人电脑。佩奇说:“小学时,我把我的第一份家庭作业用电脑打印出来,当时老师们都感到吃惊。”
在进入斯坦福大学之前,佩奇在密歇根州立大学读大学并获得计算机工程学士学位,期间,他曾经利用乐高积木设计了一款别致的绘图机与喷墨打印机。
1995年3月,布林奉学校之命带新来的研究生佩奇利用周末时间认识校园。那时,布林已经是一名社团成员,初次见面,两人谈不上情投意合。两个人几乎无所不谈,但是,几乎每一个话题都观点相左。两人都有很强的个性和自己的观点。佩奇在接受《商业周刊》采访时说:“我跟布林初次相遇时似乎并不投缘,相互之间都没有留下什么好感。”
不过,随着交往的深入,大家虽然依旧没有取得多少共识,但是在一个问题上,两人却罕见地有一致的认识:那就是在海量信息中如何搜索信息的独特解决办法!作为互联网的新秀,1995年雅虎网站已成为第一个流行范围极广的搜索引擎,而当时佩奇和布林还仅仅在斯坦福混了个眼熟。
两人相识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已开始步入繁荣期。在周围的一片狂热中,两位年轻人却显得特别有耐心,集中精力开发了一个技术上非常先进的搜索引擎。佩奇与布林通过信用卡借来了15 000美元――这几乎是信用卡上能透支的最大金额,购买了一堆电脑磁盘驱动器,在斯坦福大学建起了自己的工作间,这几乎与迈克尔•戴尔起步时一样。
他们的第一个作品被称作Page Rank,它不仅仅考虑Web网站上的标题或文本,还考虑了与它相连接的其他网站。佩奇表示,我们这样进行完全排列的目的是,用户应当能够找到他希望找到的网站。这一系统基本上利用了Web本身令人眼花缭乱的复杂连接和数以百万计的互联网网民的集体智慧。因此,当我们利用Google进行搜索时,我们可能“走了一条其他对该信息有兴趣的人走过的路”。
他们开始真正合作后才发现,搜索技术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早期的搜索引擎通过对字词和它们在文档中的位置进行分析和筛选,尽管相对于手工信息搜索已是极大的进步,但远远满足不了互联网爆炸式发展对信息的需求。佩奇和布林深信,连接成百上千亿个网站的链接是最有可能的搜索切入点。正如同一项专利的成功与否以被其他专利的引用频率来衡量一样,他俩认为指向500个不同网站的链接较只有5个网站的链接更有价值。最终的结果是,他们把网络搜索转化成了普及程度和流行性的一次竞赛。
尽管佩奇和布林并不是第一个想到以上解决方案的人,但毫无疑问,他们首次攻破了网络链接分析背后的计算和数学挑战。这两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年轻人研究出了一种突破性的搜索运算法则。1996年1月,两人开始合作共同开发搜索引擎,命名为Back Rub。这就是Google的前身。这是当时最好的搜索运算法――称为“BackRub”(返回触摸法),取自那些指向网页的“返回链接”(Back Links)。他们发现,本来只有一两个导师知道的技术,每天却有上万人在使用,这就是搜索引擎的雏形。
两人首先想到把该技术出售给各大门户网站,然而却得到冷漠的答复。这时候,互联网已经开始发烧,各大搜索引擎公司已经对技术非常漠视,而是争先恐后地建设内容,向“门户网站”大举进军。尽管如此,两人在好几次的重大行动上依旧不改本性,敢于叩开创投公司的大门。有一次,他们退回交易条件,说创投公司计算员工认股权组合时算错了。据说美洲杉资本公司(Sequoia Capital)的合伙人迈克尔•莫里慈(Michael Moritz)摘下眼镜,说:“哦,天啊,我似乎在和数学魔术师打交道!”
没有伯乐赏识,当然也不能就这样砸在手里。两人别无选择:只有亲自上阵。就这样偶然之间,命运把他们推向了创业的全新路程。
他们在1997年采用了Google这个名字,派生于“Googol”,意为10的100次方――一个表示巨额数字的数学术语,Google想用它来表达网络的浩瀚,并凸显其搜索功能的强大。不同于盘古开天的混沌,数字世界充满着秩序整齐的1和0。虽然宇宙并不存在一个与1 / 0 相对应的物质元素,但是在数字的网络空间里,它意味着无穷无尽个序列的组合,就像《黑客帝国》为我们诠释的未来时空一样,Google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数字的门,进入了一个有着独特哲学理念的网络空间。
接下来,他们的想法更加大胆。佩奇喜欢修补和倒腾机器,也在系里小有名气,因此,他最拿手的技术就是如何使用已经废弃的硬盘,组装自己的服务器。为了加快搜索速度,他们把大约1万台服务器连在一起,“拼成”一部超级计算机。这种办法使Google不论是在软件和硬件方面都处于领先位置。
到了1998年初,两位学生没有什么现金,但需要继续完善Google的搜索技术。于是,他们省吃俭用,买了1000GB的硬盘,就在佩奇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宿舍构建了Google最早的数据中心,而布林的宿舍成为办公室。
尽管互联网如日中天,但是两人还是没有成立公司的紧迫感。这时,雅虎的创始人大卫•费罗的忠告起了关键作用。大卫•费罗承认Google的技术很出色,但是,他鼓励佩奇和布林还是先创办自己的公司,开展服务。“当你们的业务趋于成熟,而且有一定的规模,我们再继续谈”。而其他门户几乎连最基本的兴趣都没有,有个门户的CEO甚至说:“我们的用户根本不关心搜索。”
这样,在大卫•费罗的鼓励下,两人放下博士课程,在1998年8月,开始真正的“下海”。首要的任务当然是融资。他们首先去寻找天使投资者,第一个就是斯坦福校友、Sun公司创始人之一、思科的现任副总裁贝托尔斯海姆(Andy Bechtolsheim)。贝托尔斯海姆当然是个有眼力的老手,他看了演示,觉得这项技术有戏。但是他有兴趣,却没有多少时间。那天匆匆演示完毕,他就要急着赶到别处,说细节不必讨论了,我干脆给你开支票吧。于是,10万美元就成了Google的第一笔启动资金。
这张支票还是挺棘手的,因为当时Google公司还没有去正式注册,10万美元都无处可存。于是,支票就在佩奇宿舍的抽屉里保藏了好几周。两人赶紧忙着注册公司,并且向家人、亲戚、朋友和熟人四处筹钱,终于凑够了100万美元。
1998年9月7日,是别具意义的一天,这一天Google正式诞生。它在加州Menlo Park 开张了。在创立之初,办公室就是朋友转租的车库,公司除了佩奇和布林之外,就只有一个雇员――克雷格•希尔维斯通(Craig Silverstein)――Google现在的技术总监。这个办公室有不少便利之处,因为里面还有洗衣机、干衣机和热水大浴盆。还提供了一个停车空间,刚好可以为公司雇佣的第一位员工克雷格•希尔维斯通停车。那时候,Google.com每天已经有10 000次搜索,媒体也开始关注这颗迅速耀眼的新星。《今日美国》赞美了Google出色的搜索结果,《PC Magazine》也将Google列为1998年度最佳100网站之列。Google就这样势不可挡地走向了世界。
苏珊还记得两名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在1998年9月份为开办一家新.com企业来租赁其房子时的情景,他们的系统能够在互联网上搜索信息,而且比其他系统更有效。
随后发生的事与电脑商业史上其他一些成功的故事有共同之处。很快,电脑硬件越堆越多,苏珊的家里很快就不能够适应佩奇、布林以及他们的Google了。到了1999年2月,原有的办公室已经容不下迅速发展的Google,他们搬到了Palo Alto大学街(University Avenue)的新办公室。员工人数也翻了一番,达到8个人。每天处理的搜索已经达到50万次,Google成为最著名的Linux软件公司――红帽子(Red Hat)的第一个商业客户,从此Google成为开放源代码软件的忠实用户和鼓吹者。
1999年6月7日,绝对是历史性的一天。因为,这一天他们得到确切的结果:硅谷最有名的两家风险投资公司克莱那•巴金斯(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uyers)和美洲杉(Sequoia Capital)都同意向Google一共投资2 500万美元。据说,这两家相互竞争的风险投资公司,以前还从来没有同时投资过同一家公司。两家公司的两大人物―― 美洲杉的迈克尔•莫里慈(Michael Moritz)和克莱那•巴金斯公司的约翰•杜尔(John Doerr)同时进驻公司的董事会。这两个人物可是亲手缔造了Sun,Intuit,Amazon和Yahoo等公司的成功故事。从此,标志着Google不再是一家车库公司,而成为互联网大潮中正式的玩家之一。同年,他们封杀一个小组的500万美元行销方案,说宁可依赖口碑;这个小组的成员包括可口可乐的行销大将。他们力排众议,主张不把横幅广告塞满网站,代之以斯巴达式的简洁首页。这两位年轻人在创业之初并没有凸现出任何将给互联网带来剧变的迹象。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两人的“固执己见”带来了一场意义深刻的互联网革命。
富有才华的佩奇和搭档布林堪称“黄金搭档”,两人是公司的联合总裁。拉里•佩奇是主管产品的总裁;塞尔吉•布林是主管技术研发的总裁。有其人必有其公司,两位创始人都是计算机科班出身,决定了Google是一家典型的以技术为核心优势的公司。
两位创始人都非常注重技术,Google公司在搜索引擎技术上精益求精,傲视业界。Google的很多雇员别称“Google人”,都是极为专业的计算机工程师,他们喜欢挑战,欣赏技术英雄,因此都投入Google公司门下。两人最感自豪的就是,公司1/4的员工都是计算机博士,其董事会中也不乏大投资商和技术天才。
现在,几乎所有Google过的人都会叹服。它强大的服务器每秒能处理3 000多条搜索。无与伦比的快速搜索能力甚至使人产生一种与整个互联网距离非常接近的错觉―― 以为相距千万里也不过是点击之间而已。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用户评论
验证码: 智囊风云榜 匿名发表(无需注册)
如果还没加入中国智囊风云榜,欢迎加入
    ※ 评论注意事项: 您的评论将在管理员审核后才会显示。 不是智囊风云榜会员或未登陆发表评论,评论人名字显示为匿名。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中的任意内容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年鉴光盘
推荐信息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 中国智囊网版权所有 京ICP证 12002540号-7